1st
外球面軸承的日常維護與檢查需圍繞潤滑管理、清潔防護、定期檢查及專業操作四個核心環節展開,具體操作建議如下:
一、潤滑管理:精準控制用量與更換周期
潤滑劑檢查
方法:取少量潤滑劑於指尖摩擦,若感覺顆粒感或異味,說明存在汙染物;或塗抹於手背觀察是否渾濁。
標準:潤滑劑應清澈無雜質,若發現變質需立即更換。
潤滑劑更換
機油潤滑:
排空舊油後,註入新鮮機油並低速運行設備5-10分鐘,使機油充分吸附雜質。
機油需提前過濾,避免雜質進入軸承。
油脂潤滑:
使用專用註油器,避免棉質纖維殘留(纖維可能卡入滾動體導致磨損)。
更換時需完全填充軸承內部,但避免外溢(外溢油脂易吸附灰塵)。
潤滑周期建議
連續運行設備:每500小時更換潤滑劑;
間歇運行設備:每3個月檢查一次,根據汙染程度決定是否更換。
二、清潔防護:杜絕汙染與濕氣侵蝕
環境防護
停機時,用防油紙或塑料薄膜覆蓋暴露的軸承,防止灰塵、水汽侵入。
清潔作業區,避免在軸承周圍進行打磨、噴漆等易產生顆粒的操作。
清洗方法
非密封軸承:
粗洗:用汽油或煤油浸泡,軟毛刷清除大顆粒汙垢;
精洗:在清潔容器中轉動軸承,用幹凈溶劑沖洗,避免殘留。
密封軸承:僅需擦拭外表面,嚴禁拆卸清洗(密封結構損壞會導致早期失效)。
幹燥處理
清洗後用壓縮空氣吹幹,或置於80℃以下烘箱中烘幹(避免高溫導致密封件老化)。
三、定期檢查:多維評估軸承狀態
外觀檢查
損傷類型:
裂紋:多出現在內外圈或滾動體,可能由過載或沖擊導致;
變形:內外圈不圓或滾動體形狀改變,需立即更換;
銹蝕:表面紅褐色斑點,需分析原因(如潤滑失效或環境濕度過高)。
工具輔助:使用放大鏡觀察微小裂紋,小鏡子和探針檢查隱蔽部位。
尺寸測量
關鍵參數:內徑、外徑、寬度,與標準值偏差超過0.05mm需警惕。
遊隙檢測:
徑向遊隙:用塞尺測量內外圈間隙,過大導致振動,過小引發過熱;
軸向遊隙:千分表測量軸向移動量,異常需調整預緊力。
運行監測
溫度:正常工作溫度應低於80℃,高溫可能由潤滑不足或負載過大引起;
噪音:異常聲響(如咔嗒聲)可能預示滾動體損傷或保持架斷裂。
四、專業操作:規範拆裝與維修流程
安裝要點
軸頸表面需打磨光滑,塗防銹油後安裝軸承;
軸承座與軸承配合面塗抹潤滑脂,螺栓緊固力矩需符合規範(如M12螺栓扭矩為50-60N·m);
偏心套安裝時,用手錘輕敲小鐵棍,確保偏心套與內圈緊密貼合。
拆卸註意事項
松開偏心套鎖緊螺釘後,用小鐵棒逆軸旋轉方向打松偏心套;
拆卸軸承座前,需松開對端螺栓,避免軸承卡死;
吊裝軸承時使用專用工具,避免直接敲擊導致變形。
維修與更換
輕微磨損(如保持架變形)可修復後繼續使用;
嚴重損傷(如滾動體剝落)需整體更換,並分析故障原因(如潤滑不足或安裝偏差);
更換時記錄軸承型號、安裝位置及運行小時數,建立維護檔案。